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昆達利尼瑜珈

昆達利尼瑜伽發展了王瑜珈(Raja Yoga)的氣脈學說,明確提出人體周身遍佈72000長氣脈。其中伊達(IDA)品格拉(PINGA)和蘇叔姆納(SUSHUMNA)三脈,七個神秘中 心(三脈七輪)(根持穴muladhara、生殖已舍穴swadhisthana、臍部的聖居穴manipura、心臟處的無觸穴anahata、頸喉處 的除雜穴vishuddhi、兩眉間神命穴ajna、頭頂部千葉蓮花sahasrara)、五氣(命根氣、上行氣、平行氣、下行氣、遍行氣);
昆達利尼瑜 伽認為七穴或千葉蓮花由於三大氣脈相互交叉聯接,構成一個整體,而每個穴或蓮花又自成一個中心,體內的生命資訊在這七穴或蓮花間遊走。在一般人的身體內, 這七穴或蓮花通常是關閉的,或最多是局部開放的。這是因為生命氣息從這僅有開放的間隙中游走,已足以維持生命的需要。但是昆達利尼瑜珈師卻認為,這是人體 的一種低等和無能狀態。 根據昆達利尼瑜伽理論,在根持穴內眠伏著一條世大的蟠龍,術語叫kundalini Sakti.瑜珈師通過身密語密意密三密,可以使體內生命氣息上下隔離的狀態消失。眠于根持內的蟠龍被內氣催動,直舒向上,衝破每一穴或蓮花,使用權生命 氣息在七穴之間暢通遊走,在體內積聚一股強盛的蟠龍,一旦上下通暢,即可達出神入化的三摩地定境。 現在練習昆達利尼瑜伽的人是相當少 的,因為昆達利尼對人的要求很高,經常練習數十年至久的瑜伽者並沒有獲得任何神通力或是三摩地境界。

昆達利尼瑜伽是瑜伽中較為難以練習的方法,只有持之以 恒方可獲得力量。 性力派瑜伽原是一種通過提升人體性原力,將以昇華而獲得神通的方法,而現在卻愈發變得崇拜性力,以增加男女交歡為目的方法。 喚醒昆達利尼蛇 大家對昆達利尼蛇有一種緊張感。

也有人說,這個功法太危險。我個人的理解是,如果你可以靜心的進入冥想,那麼嘗試去接觸昆達利尼並不是難事。如果你心靜如 水,又怎麼會感覺害怕呢。 恐懼是由心而生,而心由意念控制,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意念,在冥想中有不安感的話,那麼你現在需要的是靜心,需要的是停留在冥想篇,不斷的練習。 我 在知道昆達利尼蛇之前練習過水晶冥想功,也看過一些道家的內修功,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我本人也從中受益。冥想力量的強大是無法言表的,但最近看了大家的 留言,我明白了,冥想還是見仁見智的。可以說修為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以進入高級冥想篇的,也可以說真正的高級冥想並不是人人都能涉及的。

我最初的本意是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了解更深的瑜伽知識,有更高的修為。現在明白了,有一些東西不是人人都適合修練的,所以大家如果對昆達利尼蛇感到不適和恐懼就不要去練 習。先去鞏固之前的內容吧。:) 蛇?其實,你不一定非要把它認為是蛇,它其實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瑜伽中稱它為蛇而矣。瑜伽中喚醒昆達利蛇的方法相對比較複雜,需要很多種功法結合在一 起。而真正想在瑜伽上有更高修為的人只看我寫的這些遠遠不夠,我的連載只是針對於大部分女性。所以我在此把喚醒昆達利尼蛇的方法做了調整。

1. 以你舒適的打坐姿勢坐好
2. 將心情放平靜
3. 做深呼吸,想一下,寶姑娘就是這樣做的:)
4. 將兩隻手放在膝蓋上,兩個掌心向上
5. 將兩隻手食指指尖和大姆指指尖靠在一起,其他手指自然彎曲
6. 身體挺直,同時不要緊繃,要放鬆
7. 現在用你的左手或者右手按在海底輪的位置,另一隻手保持原來的姿勢不變。大概位置就可以。最準確的位置在你心裏才對。
8. 閉上眼睛,然後觀想全部身的熱力從手掌心緩緩輸入,直接灌入到海底輪的位置,那熱力慢慢的接近昆達利尼蛇,熱力一直持續從你身體到掌心再到海底輪再到蛇那 裏,一直持續。
9. 觀想持久的熱力讓蛇開始甦醒。

這個練習可難可不難,你若是心靜,可以全神貫注的投入到整個練習過程,就會覺得並不困難。如果心不靜,只是為了學而學,那麼,建議你去練習動作吧。 瑜伽內修的部分是需要完全心甘情願,並且同時要有一種期盼,期盼通過這種練習得到心靈提升。否則的話,只去練習動作強身健體就好了。

深呼吸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 a Deep Breath!
宇宙起源於詞語和一個深呼吸!

▶ 呼吸是昆達利尼瑜伽學生的基本工具。對呼吸的掌握可確立以下基礎:

  • 增進健康和活力。
  • 擴展創造性和情感的範圍。
  • 控制情緒。
  • 培養專注力。
  • 增進溝通和聯合的感覺。

▶ 對呼吸的覺知力始於認識到呼吸既是粗糙身體的呼吸,也是身體和心念的精微生命力——”普拉那”(prana)的作用。

▶ 一個昆達利尼瑜伽士會檢驗並打破呼吸原有的習慣。他並不認為呼吸只是喘氣,而是有更廣的含義。呼吸和它的運動和所有情緒和思想的運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 呼吸和詞語具有親密的關係。是它們建立了事物展開的平臺,也是它們形成並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它們也管理著我們的交流以及和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控制呼吸和聲音建立模式的能力,我們就能創造性地指引我們生活和開發潛能。


一個瑜伽士總是覺知著感知和體驗的雙向性。呼吸既是明顯的也是微妙的。呼吸既是”我的”,又不是”我的”。它既是自動的又是有意識的。呼吸既可
從物質的角度也可以從靈性的角度來探究他的本質。是呼吸和詞語的交互作用創造了我們生命和知覺的母體。呼吸和詞語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在宇宙超然的創造境 界中,在神之後首先存在的事物就是詞語。詞語是任何事物存在所必須的表現模式。在宇宙的遺傳孕育之後產生的是普拉那的能量和精微的呼吸。那種能量推動了 gunas——三種物質屬性,然後它們的多樣變化編織和構成了我們所有的體驗。因此,在天堂裏首先出現的是詞語,接著就是他的僕人呼吸——普拉那。在物質 世界的實際狀況中,反過來也一樣。一個嬰兒離開子宮後的第一個行為就是做一個深呼吸。我們排出肺部的懸浮液並開始不斷地抽動橫膈膜和肺部來靠空氣活著—— 這是地球上我們生命的不可見的資源。然後我們就開始大叫——宣佈我們的降臨。所有的醫生、護士和父母都等待著那聲音——一種標誌著我們是完整、具有表現力 和活躍的詞語。因此,在物質世界,首先出現的也是呼吸,然後是通過呼吸給予能量的詞語的表達。


自古以來智者聖哲們告訴我們,要進入靈性境界,要具有精微的感知力,要控制我們的命運,我們必須首先培養呼吸並尊重所有大聲說出或默默說出的每一個字。最 簡易的方法是使用和控制生理的呼吸。這會導致對詞語和情感的控制。然後我們就能在心念的普拉那之中創造一種精微的寧靜,這會使我們產生對詞語的敏感性,創 作出更偉大的生命和知覺的戲劇。


Simple, Natural Breathing
簡單的自然呼吸

▶ 在正確、簡單的自然呼吸中肚臍是運動的:吸氣時突出,呼氣時收回和向上。我們運用吸氣來增加寬度,呼氣來增加長度。

很多人的呼吸剛好相反:他們在吸氣時把肚子收回,這樣呼吸的空間就變小了,而不是變得更大。那些經常焦慮或抽煙的人很容易以這種模式呼吸。在昆達利尼瑜伽練習中會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正確地呼吸。在初習者如何正確呼吸的時候,可考慮下面這種自然平靜的呼吸:
▶ 穿寬鬆的不會勒住腹部的衣服,使橫膈膜能自由運動。
▶ 坐著的時候把脊椎挺直,肩膀放鬆,閉上眼睛。或者,可以躺下來體驗自然呼吸。
▶ 自然呼吸時使用的是鼻子,這會使空氣通過過濾而變得溫暖和濕潤。鼻孔連接的是ida和pingala,這樣普拉那就從鼻孔進入了身體,刺激了腦垂體和第三眼。
▶ 徹底地呼出,清空肺部。

資料源自﹕ KRI Intern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Level 1中文版

版權歸 KRI International 所有

火呼吸 Breath of Fire


Breath of Fire
A cleansing & energising breath, powered by abdominal contractions

火呼吸是在昆達理尼瑜珈Kundalini Yoga裡常見的pranayama(呼吸法),它非常的的強大好用,幾乎在任何的asana(體位法)裡都可以來做。

火呼吸的功效是說不完的,它排毒的能力非常快速,能幫助菸癮者戒菸,坐飛機有時差,磁場混亂的時候,做火呼吸也可以立刻調整你的身體,淨化磁場。最 近我才跟香港的Kaldora,也是一位Kundalini師資,這麼說,這樣的課程如果在機場開一定會非常受歡迎! Kundalini Yoga的kriya和meditation對於松果體的平衡協調,是非常棒而有顯著影響的,現在是個地球村,大家靠著飛機往來各地是稀鬆平常的事,尤其 是空姐常常時差的影響擾亂了內分泌系統,如果能在下飛機後練習Kundalini Yoga算是非常棒、非常自然的保健方式吧!

火呼吸的好處有:

  • • 有助於使身體達到最佳的酸鹼平衡,降低過敏性和動脈中血小板的生成。

• 刺激迷走神經並平衡自主神經系統。

• 通過從組織、肺部和黏液膜中清除毒素來淨化血液。

• 改善消化系統。

• 刺激太陽神經叢使身體釋放出自然的能量流動。

• 增強神經系統抵抗壓力的能力。

• 增強身體的耐力。

• 強健神經叢或(nabhi)。

• 有助於消除各種癮症。

• 增加肺的生命活力,改善健康狀況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那麼火呼吸要怎麼做呢?

  • 首先來到輕鬆坐姿,伸直你的脊椎,盡量讓身體呈順位。

(如果坐在地上會感到吃力的人,也可以坐在椅子上)

  • 輕輕閉上眼睛,眼睛往上轉,專注在眉心。
  • 鼻子往外噴氣,當噴氣的時候腹部的丹田(Navel point 位於肚臍下方2~3吋處)往內收縮,當腹部往外舒張時,讓呼吸自然進氣。
  • 剛開始的練習注意吐氣的部份就可以了,吸氣讓他自然地發生。
  • 結束時,深吸氣(瑜珈式呼吸),止氣一會兒,呼氣,然後放鬆,回覆自然的呼吸後稍微調息一下,在慢慢張開眼睛。
  • 這時候會有一種清新感覺,呼吸獲得調整,感覺非常棒。

記得結束後要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排毒

  • 我們可以從一天 1 分鐘開始練習,然後慢慢增長練習的時間。如果可以做到5分鐘、11分鐘就非常非常棒了。
  •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會比較吃力,維持穩定的速度就可以了,不求快,慢慢地當你的肺功能、呼吸訓練得更精巧時,你會自然地增加速度。

http://ohsophiedance.blogspot.com/2009/07/breath-fire-kundalini.html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五趾抓地

陳式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要求習練者要五趾抓地,好多初學者誤以為就是五趾捲縮用力,這是不對的。
五趾抓地是指在行拳中,腳掌的內、外緣及足跟都要抓地,要求用意下塌,腳下生根。在倒換虛實中,不准“喝風”、“拔根”、“擰鑽子”。這樣習練自然上虛下實,培根固本,強若不倒之翁。
檢驗五趾抓地主要看湧泉穴是否涵空,但大多數學員不知道湧泉穴的正確位置,以為足弓的中間為湧泉,說五趾不抓地湧泉也是空的。其實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正確的位置應在足底前腳掌部位,第二趾骨間隙的凹陷處,屈足卷趾即成窩窩。所以五趾及腳掌內外緣抓地,湧泉穴必然涵空

太極勁

按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受「吸力」與「引力」之感應變化而形成。由「吸力」與「引力」所交合感應而成之力,稱之為「合力」。在太極拳稱之為「真力」。由於這「吸力」與「引力」係受天地元真之「交感力」而形成,所以它含有「迴旋、柔韌、堅剛、圓轉」等勁力,其無形之變化,即根於此。簡單的說:合力就是團結力。
「意與氣合為勁」。「太極勁」便是從「筋骨內竅的元真」裡,由「陰陽」「感應」交配而產生。「太極拳」之圓活鬆柔,便是從「增力」之中建立起來。太極拳中最渾厚的勁道為「鬆勁」。因為「鬆勁」係從「增力」中之「渾元」與「流旋」勁鍛鍊而成,隨意念而收,隨意念而發,「動靜」處於「自然」,絕無絲毫之勉強。
太極拳屬於兵學,亦為「力學」,通常講力學,便有「支點」與「力點」之分,而支點與力點,便是「增力」之作用。「支點」即陰陽互引,靜中有動;「力點」即發勁與沉勁,動中有靜。
學太極拳不懂基礎力學,便難煉成「渾元勁」,如果「勁氣」不生,八法五步又有何用。太極拳之架勢、身法與步法,不可一刻離開腳上變化。腳上之虛實變化,就是腳跟的提放。比如要想虛前腿,只要把後膝稍蹬,前腿腳跟微微一提,腰胯之勁含住,視機而動。要想把前腿落實,後腿腳跟一提,前腿便實,並使腳掌腳趾抓地,此則快而無形。又如在實腳時轉身,腳掌、腳趾抓地不變,只藉腰、胯與膝之扭動而轉,腿即與腳掌之力相合,入地而似鑽。
故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總要使腳掌用勁踏著地,同時腳趾要用力抓地,不可放鬆。腳掌用力時,以大腳趾與二腳趾用力抓地,腳上的力量即傳到膝上,如用腳跟一蹬,腳上的力量便傳至胯上,是知腳力與膝胯之關係。如胯上發不出力,肩力從何而來?肩臂發不出力,肘勁從何而來?肘上不能發勁,手勁指力從何而來?是知腳、膝、胯與肩、肘、手之關係。
蓋腳屬陽,腳跟屬陰,「彈力」在腳掌上,「蹬力」在腳跟上。人的「站力」,即是腳掌與腳跟之「合力」。故曰「立如松」。
太極拳一「動」,全身內外與有形無形都要配合如一,才能發揮最大之「功力」。練拳者要想練成太極拳高手,便應深研真? 「收、發」的根據。不然,只是鍛鍊「笨力」無有大成。
用精神將所養之元真激發放射而為己所用者,是為「拳術家」。是知「拳術家」特重「精神力」,「精神力」又稱「電、能」,是「靈、性」的「激發力」。如堅守不移,即促成兩電相吸,是謂之「養」。所以太極拳家特別重視「養氣」,特別重視「精神力」。如能將此「精神力」增而為「念力」,則可從心所欲,不僅拳術登峰造極,且可長生益壽;與道合真。
太極拳稱為「內家拳」。內家拳之鍛鍊,不能脫離六合的要求。「六合一」,方為整勁、圓勁,才可做到綿綿不斷。「六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前三者稱為內三合,後三者稱為外三合。
故練太極拳必須「用精神貫注內竅」而練。須知宇宙間的東西,再強再大,都有力量和方法去克服它、抵制它。這就是太極拳「以無力勝有力」的原因。圓勁又稱渾元勁,完全是一種振彈抖擻之勁勢,無角度上之漏洞,對方之攻擊力愈強,我之旋彈力愈大。人稱此為「勁波或震波」,力量非常驚人。勁的滋生與放射,並不是用力為剛,不用力為柔。剛柔均是「真力」的調合運用,是交互的,不是分開的。
太極拳十三勢,勢勢如此。例如六十四式中之第十二式「右、左摟膝按掌」,當上身下沉右轉,右腳向右前側方邁出一步腳跟著地落實成右弓步,右手掌由左向右摟過右膝置於右胯旁,係一種向後拉力,左手隨勢向前按出,係一種向前發力,同時右腳必須向上撐,左腳必須向下蹬。扭腰、摟膝、按掌三者同時動作,是為「三合一」之功夫。久練自然純熟。如於扭腰胯時將重心移於右腿,振右足、發左掌,則其力大無比。若僅是前腿弓,後腿蹬,因其蹬左足出左掌,與人體之神經結構犯沖,那是沒有用的。「團結就是力量」,不知「團結」,那怎能發生「力量」呢?
請學者仔細思之。......................摘錄於「太極拳研究專集」第二○六期

站桩功中的拿劲

拿劲,是在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是指重心力点的放置之处、作用力和用劲,亦可解释为发力,即力的合成。包括向下的重力(地球引力)和向上的支撑力。重力是指松沉之力,为沉肩坠肘;支撑力是指拔顶之力,为拔背上顶。  
拿劲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脚趾、脚掌、脚外侧、脚跟皆踏实抓地,形成足心虚涵,重心居中,均衡受力,其脚掌与脚跟的受力面积均等(不存在谁大于谁);
第二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之意),重心力点置于涌泉穴上形成涌泉拿劲,涌泉穴凹陷处如“吸盘”吸定,其前脚掌的受力面积略大于足跟部位的受力面积;
第三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重心力点置于足跟部位形成足踵拿劲,其受力面积略大于前脚掌涌泉拿劲的受力面积。
  拿劲的强度应以脚掌的受力面积的多少为界定标准,受力面积的多少取决于重心力点的走向和所置之处。即:重心力点越向足底中心(足心)移动,其受力面积越趋向于均衡,其强度就越小;重心力点越向两端(脚掌至脚跟或脚跟至脚掌)移动,其受力面积越趋向于不均衡,其强度就相应地增大。
  无论重心力点置于何处,都必须确保姿式舒适自然、顺随畅达,且身形正直,重心稳定(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使之形成“一拔一沉形则正”,形正则气顺、气顺则心定、心定则桩定的行功态势。
这样,就有利于练功心法“丹田呼吸(吸‘静’呼‘松’,意不离丹田),呼气放松,气沉丹田(或气沉涌泉)”的实施。拿劲的三种形式可以相互间进行转换,是通过“挺髋内收和落髋后引(俗称臀部的前送和后展)”来促进重心力点的转换,以消除因站桩时间过久而产生腿部肌肉疲劳。挺髋内收和落髋后引应以呼吸为动力源,顺随腹式呼吸的起伏节奏进行转换。
  拿劲的操作,应以“足底平实(踏实抓地),重心居中,受力均衡”和“膝不过脚尖,臀不过足跟(前后不过)”为站桩功中膝关节屈曲最佳角度和最为适宜的桩位界定标准。其要点:委中(处)大筋崩直上挺,尾骶内收(挺髋内收),敛臀提裆(提肛),项背挺拔,肩肘沉坠,膝曲微合,体微前倾。涌泉拿劲时应注意体微前倾,把重心力点集中作用于涌泉穴位上,这样有利于脚掌踏实抓地。膝关节要注意屈曲的微向内合扣,避免“膝过脚尖”。体微前倾和曲膝内扣,其目的是为了顺随脚掌踏实抓地,使涌泉拿劲,以增大体内的浊气向下松沉的排浊量,便于力点发力,有利于“三点成一线”(即:百会、会阴、涌泉连线中点对正成为一条直线),涌泉穴的垂足力点(三点一线为人体生命运动的生理解剖轴线)。足踵拿劲应注意委中大筋崩直上挺,促使尾骶内收,避免“臀过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