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站桩功中的拿劲

拿劲,是在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是指重心力点的放置之处、作用力和用劲,亦可解释为发力,即力的合成。包括向下的重力(地球引力)和向上的支撑力。重力是指松沉之力,为沉肩坠肘;支撑力是指拔顶之力,为拔背上顶。  
拿劲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脚趾、脚掌、脚外侧、脚跟皆踏实抓地,形成足心虚涵,重心居中,均衡受力,其脚掌与脚跟的受力面积均等(不存在谁大于谁);
第二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之意),重心力点置于涌泉穴上形成涌泉拿劲,涌泉穴凹陷处如“吸盘”吸定,其前脚掌的受力面积略大于足跟部位的受力面积;
第三种形式:足底平实踏地、抓地,重心力点置于足跟部位形成足踵拿劲,其受力面积略大于前脚掌涌泉拿劲的受力面积。
  拿劲的强度应以脚掌的受力面积的多少为界定标准,受力面积的多少取决于重心力点的走向和所置之处。即:重心力点越向足底中心(足心)移动,其受力面积越趋向于均衡,其强度就越小;重心力点越向两端(脚掌至脚跟或脚跟至脚掌)移动,其受力面积越趋向于不均衡,其强度就相应地增大。
  无论重心力点置于何处,都必须确保姿式舒适自然、顺随畅达,且身形正直,重心稳定(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使之形成“一拔一沉形则正”,形正则气顺、气顺则心定、心定则桩定的行功态势。
这样,就有利于练功心法“丹田呼吸(吸‘静’呼‘松’,意不离丹田),呼气放松,气沉丹田(或气沉涌泉)”的实施。拿劲的三种形式可以相互间进行转换,是通过“挺髋内收和落髋后引(俗称臀部的前送和后展)”来促进重心力点的转换,以消除因站桩时间过久而产生腿部肌肉疲劳。挺髋内收和落髋后引应以呼吸为动力源,顺随腹式呼吸的起伏节奏进行转换。
  拿劲的操作,应以“足底平实(踏实抓地),重心居中,受力均衡”和“膝不过脚尖,臀不过足跟(前后不过)”为站桩功中膝关节屈曲最佳角度和最为适宜的桩位界定标准。其要点:委中(处)大筋崩直上挺,尾骶内收(挺髋内收),敛臀提裆(提肛),项背挺拔,肩肘沉坠,膝曲微合,体微前倾。涌泉拿劲时应注意体微前倾,把重心力点集中作用于涌泉穴位上,这样有利于脚掌踏实抓地。膝关节要注意屈曲的微向内合扣,避免“膝过脚尖”。体微前倾和曲膝内扣,其目的是为了顺随脚掌踏实抓地,使涌泉拿劲,以增大体内的浊气向下松沉的排浊量,便于力点发力,有利于“三点成一线”(即:百会、会阴、涌泉连线中点对正成为一条直线),涌泉穴的垂足力点(三点一线为人体生命运动的生理解剖轴线)。足踵拿劲应注意委中大筋崩直上挺,促使尾骶内收,避免“臀过足跟”。

沒有留言: